哪些不良习惯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衡?
一个人的肠道菌群会随着不同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发生显著改变。长期不良的生活方式和不健康的饮食习惯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衡,引发健康问题。
那么,究竟是日常里的哪些饮食和生活习惯会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呢?
1、吃太油
长期高油、高脂饮食,蔬菜水果吃得少,会导致肠道中的坏细菌增多、好细菌减少,肠道产生的毒素增加,保护能力下降。

2、饮食不卫生
如果平时饮食不注意卫生,吃了被细菌污染的食物,就使得进入肠道的坏“过路菌”数量远超过“常驻菌”,这些坏细菌得势后,通过侵袭肠道黏膜、释放细菌毒素使机体的体温升高,引发腹泻等各种疾病。
3、吃太多加工食品
精加工食品经过精细加工,缺乏有益肠道蠕动的膳食纤维,不利于有益菌的生长繁殖。有些加工食品中盐的含量比较高,吃太多容易使胃肠道内形成高渗透压环境,使肠道内水分无法吸收,从而引起肠道问题,导致菌群失衡。
4、喝酒、抽烟
长期饮酒会导致有害菌大量生长,削弱了有益菌对肠黏膜的保护作用。吸烟几乎损害身体的每一个器官,是导致肠道炎症最重要的环境风险因素之一。
5、滥用抗生素
在过去的一个世纪里,抗生素挽救了数以百万计的人的生命,因为它可以杀灭细菌或者阻止细菌的繁殖,然而,不得不注意的是,抗生素在杀灭细菌时并没有选择性,其在杀死有害菌的同时,也消灭了有益菌,导致肠道菌群的组成和多样性发生改变。

6、创伤
手术、外伤、感染、肿瘤、化学物品及疾病时对肠道菌群也有影响,特别是危重症患者,有时可丧失整个乳酸菌群。
7、精神压力大
精神压力过大也可破坏肠道菌群平衡。如果工作过于紧张繁忙,经常应酬,过重的精神压力而产生焦虑、抑郁等情绪,导致神经内分泌系统功能失调,肠道生理功能紊乱,使肠道内微生态环境失去平衡,进而造成肠道老化。

8、 睡眠不足
睡眠可影响我们的大脑、身体和激素水平,让我们保持警觉和清醒,但它也能告诉我们的身体什么时候该睡觉了。肠道也拥有一个类似的昼夜节律。睡眠不足、轮班工作和进食太晚都会扰乱我们的生物钟,对肠道菌群产生有害影响。
9、环境因素
破坏肠道菌群的环境因素有,污染的大气、污染的水源、房屋装修散发出来的汞和铅等重金属污染,以及甲醛,苯等污染物。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肠道未老先衰。

补充益生菌可以纠正肠道菌群紊乱
在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下,很多成年人都存在肠道菌群失衡问题,容易引发肠道不适问题,长期以往会损害人体整体健康。这时,可以通过补充益生菌来调节肠道菌群,让肠道菌群从紊乱和失衡状态逐渐回归到正常状态,帮助肠道保持健康状态,从而增强免疫力,促进人体健康。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