肠道菌群与肥胖——不可忽视的关系

肥胖症是一种复杂的多因素疾病,包括遗传、生活方式、环境因素和其它疾病等因素。目前认为, 肥胖及相关代谢性疾病可视为机体的一种炎症状态, 肠道菌群参与了此状态的发生和发展。

人体内有着数百种不同的肠道菌,它们在消化、免疫和代谢等方面都扮演着重要角色。而这些菌群的组成和数量,与我们的健康密切相关。

摄入相同数量的食物,为什么有些人依然苗条,有些人却变成了胖子?有些人为何同样地吃,肥胖发生情况却不尽相同?那么,肥胖的幕后推手到底是谁?研究发现,肥胖者和纤瘦者的肠道菌群存在显著差异。

肠道菌群与肥胖

可能很多人会把肥胖与基因和遗传联系起来,但研究证明基因和遗传对是否发生肥胖并不起决定作用,肥胖的发生与环境因素如饮食、食物构成和生活习惯密不可分。如果摄入的能量超过消耗的能量,体内脂肪就会堆积。

研究表明,肠道菌群参与了体内营养物质的吸收,能量调节和脂肪储存。我们身体中的细菌也可简单的来分为两大阵营即“厚壁菌门”和“拟杆菌门”两个菌门。厚壁菌门具有容易支持有害菌的性质,而拟杆菌门则被认为是有益菌的伙伴,会给身体带来有益的影响。

厚壁菌门大量存在于肥胖者的肠道内,也大量存在于一些免疫相关的疾病和癌症病人的肠道内;拟杆菌门则大量存在于健康人群的肠道内,如果用通俗的语言表达的话,厚壁菌门就是“胖菌”,拟杆菌门就是“瘦菌”。

也就是说,是胖还是瘦,肠道菌群发挥着巨大的作用。

据说,“明明只吃了一点点,却还是会胖”的人体内的肠道菌群中含有较多的厚壁菌门(胖菌)。

另一方面,“即使吃了很多,也不会很胖”的人体内的肠道菌群中含有较多的拟杆菌门。

如何让“胖菌群”减少,“瘦菌群”增多呢?

研究表明,胖人的肠道菌群让小鼠也变得肥胖;保持“健康”高膳食纤维饮食,把接受了不同菌群的胖瘦小鼠放在一起饲养,胖小鼠可以瘦下来!所以,肠道菌群可调节,可转变!

1、饮食调节

如苹果、橙子、葡萄及葡萄籽富含的花青素和多酚等有益物质,茶叶中的茶多酚,竹笋中的纤维和中药有效成分小檗碱等均对肠道菌群具有有益影响,使“胖菌群”减少,“瘦菌群”增多,从而干预肥胖的发生。

2、运动调节

有氧运动,如步行、慢跑等也可以引起肠道菌群的改变,重塑肠道菌群。

3、补充益生菌

益生菌被定义为活微生物,如果食用量足够,就会对宿主产生健康影响,另外益生菌的代谢物也会改善肥胖,如由肠道乳酸菌产生的亚油酸代谢物,可增加能量消耗,从而改善肥胖。

看完以上,相信大家都能初步了解肠道菌群对肥胖症的影响之大了。其实,影响作用多半是相互的,反过来我们也可以用一些科学手段去影响肠道菌群,来改善我们的肥胖症状。